查看原文
其他

【故事】绘本创作者赵墨染:你没有长大,但一直在成长

海萱萱 海淀故事 2020-09-17

这是海淀·故事第653篇文章



本期海淀·故事推出全新形式“朗读者”,

每期一位领读员将为你朗读本期故事。

用声音传递真情,以真情感动你我。

用声音传诵故事,让故事沁入人心。


今天,领读员陈里宁将带领大家,一起走近绘本创作者赵墨染的世界。






追逐梦想的道路绝不可能一帆风顺,历经波澜的人生才更显生命多彩。将坎坷化为动力的船帆,将沮丧写作成长的养料。


风雨过后,迎接你的会是真正想要的生活。




2018年,对于绘本创作者赵墨染来说,可谓是一个全新的开始。


2018年年初,她人生中创作的第二本绘本《中国高铁》,初版印刷的一万册在两天内就销售一空。在有些人对于绘本的印象还停留在连环画的概念时,赵墨染已经开始用绘本的形式一边讲故事,一边做科普。


《中国高铁》是她的第一步。

 



很多人认为科普很难,难在专业知识的繁杂,难在普及手段的单一。但通过绘本,科普也能变得有趣。枯燥的文字转变成灵动的画面,艰涩的信息转化为有趣的故事。赵墨染以绘本,开启了科普的新途径。

 

2008年,中国第一条世界一流水平的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。2009年,中国第一条350公里/小时的高速铁路——武广高铁成功运行。经过十年发展,中国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突破25000公里,占全球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。

 

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,同样代表着中国速度。如今,中国高铁早已成为人们出行时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,但人们对高铁的了解,除了它领先世界的速度外,还有什么呢?这就是《中国高铁》要告诉大家的。



用绘本讲述中国速度



2017年毕业于清华美院视觉传达系的赵墨染,在毕业展上引起了多方关注。


毕业作品“中国高铁科普绘本”一经展出,就吸引了多家出版商前来咨询合作。可谁也不会想到,这并不是她原本准备的毕业设计作品。



毕业展览



中国高铁是导师给赵墨染的“命题作文”,自小偏向文科的赵墨染,平日的兴趣爱好也倾向于文化与历史,面对这样一个科技感十足的题目,赵墨染只觉得无从下手。此时,给赵墨染准备开题报告的时间只剩下两个月,这也是最为痛苦的两个月。

 

在开题答辩时也没有想好该如何做的赵墨染,虽然面对老师的提问尚能镇定自若的对答如流,但在退场后她也第一次因为“创作”流下了眼泪。


赵墨染从头学起从未接触过的高新技术,清华老图书馆里关于高铁的书全翻了个遍,也没找到通向开窍的路。



赵墨染与导师王红卫



“后来,我在书摊上买了个速写集”,那是一本民国老先生画的速写,联想到在铁道博物馆了解的关于在美华工的资料,纠结再三赵墨染决定暂且放下高铁技术,还是从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文入手。


于是,《中国高铁》绘本中第一个形象出现了,一个民国时期赴美修铁路的华工。





调动起的绘画热情一发便不可收拾,赵墨染开始画高铁上的乘务员和车窗外的风景,画高铁站的设计和高铁的细节,画为高铁服务的那些不为人知的工作人员,画面的充实少不了幕后不为人知的努力。


赵墨染笑着说,自从开始研究中国高铁,在高铁上她再也不能舒服的睡觉。


“一进到车里就像个神经病,拿着手机到处拍,厕所也拍,消防栓也拍,手册也拍。”还要尽可能多的看资料,就怕创作时需要画,却没有素材可参考。




资料整理也是下了狠功夫。赵墨染的方法是,先在一张纸上列出所有能想到的点,再按照性质分类,比如历史、技术、情感相关等。接着找各个点之间的逻辑。这些内容最终呈现在作品上,被分成了五类,一是历史,二是高铁背后的人,三是特殊的线路,四是零部件与功能结构(X光透视),最后讲乘坐高铁体验的全过程。


绘本是以图画为主的图书类型,要在有限的体量内,讲清楚作者想表达的故事。对信息的分类整理必不可少。就是在这样的信息海洋里,赵墨染开辟出了自己的道路。


创作笔记


绘画过程



表达欲望是她创作的动力,付出真心与热忱的作品,在中期答辩时得到了导师们的肯定和好评。在毕业展览上,得到了观众的鼓励。最终,在市场上得到了读者的肯定。

 

留言簿上,有观众写下:画中藏着你走过的路,看过的风景,读过的书,爱过的人,画中有你的童真。




用艺术走进清华大学


1991年出生的赵墨染自小喜欢画画,也确实从小画到大。不到6岁的年纪,她就已经不满足于在纸上作画,家里的白墙成了她的涂鸦板。


“我用铅笔画了好多小人、小房子、小动物什么的。”


小时候的赵墨染,在窗玻璃上画画


在赵墨染的回忆里,比起发掘孩子的喜好,妈妈更迫切的想法,可能是为了让孩子“放过”自家的墙壁。于是妈妈便带着她,找到了人生中第一位美术老师。


这是位真正的老先生,教法也传统,一花一物,都要一笔笔教。画法是前人留下的老方法,可奈何教的是个懵懂孩子,最是不循规蹈矩的年纪。老先生的老办法也没了用武之地,只能叫她长大些再来学。

 

“我妈妈挺神奇的,” 赵墨染提起当时的境况还是有点忍俊不禁。老先生教画的地方在一个文化区,妈妈带着赵墨染走出画室的门,就看到了一个长头发的男人。“她直觉觉得这个男的,可能是搞艺术的。就带我跟着他走了一段,最后走到一间小画室。”


长头发的老师

和老师和师母

关于老师的日记


“一辈子的老师”,——这是赵墨染对这位长头发男人的评价。

 

不同于老先生,这位老师的教法不再传统。他不束缚赵墨染的画法,甚至会让学生们自由创作。“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,老师会告诉你,哪个好,哪个不好。”


他倡导让孩子自己去发挥,这也是赵墨染在正式进入艺考培训前,所接受的绘画教育。



从赵墨染出生起,妈妈就为她记日记。7岁时,她从妈妈手里接过了写日记这项任务,遇到不会写的字也要用拼音写下来。十几本日记里既留下了被妈妈逼着写日记的苦恼,每天放学后就去画画的快乐,还有儿时就立下的远大志向。


我的理想是清华大学美术xì,‘系’还不会写”,赵墨染在不同的日记本里至少找到四篇,都记录着她要上清华美院的理想。





这依然归功于她那位传奇一般的老师,他带出了不少八大美院的学生,让赵墨染意识到“原来学美术也可以考清华”


这个念头在她心里扎下了根,陪伴着她在画画的世界从未言弃。





尽管赵墨染可能有着比其他考生更长的学画时间,但很遗憾她本科与清华美院失之交臂,去了天津美院。初入大学,却不是梦想了十年的清美,作为新生赵墨染也陷入了所有大学生都会遇到的迷茫。她的困局似乎更为严重,还多了一层自卑,“没想过(要不要去清美)这个问题,好像忘了。”

 

大一的时候,赵墨染曾和妈妈去了一趟清华美院,“清华有校车,售票员问我要学生证。我就特别自卑,我说我不是这个学校的学生。挺辛酸的,五味杂陈。”


构造仿若迷宫的清华美院彼时激不起她任何兴奋的心情,面对橱窗里学生的作品,她更多感到的还是压迫与紧张,面对形形色色有个性的学生,自己仿若尘埃。


赵墨染和父母在清华


一次旅行,让赵墨染意识到自己与清美的差距,也让她决心再次进行绘画创作。


抛却迷茫,她转而思考如何树立自己的绘画风格,如何得心应手地表达自己想画的事物,也为了通过考研进入梦想的院校。



备考的过程,在旁人想来或许是疲劳与辛苦叠加的复习过程,在赵墨染眼里其实充满着无限乐趣。“我整个复习状态比较好,不累,一点都不疲惫。”所有的复习都在按照计划进行的同时,赵墨染还“开发”出了专属的复习符号。

 

三本美术史的复习资料,赵墨染只背重点,并且把那些重点画一遍。一轮复习下来,笔记本里记满的不是备注,而是画满的画。但看着图,赵墨染就能复述一遍重点句子。“还挺好玩,沉迷在设计这套笔记本中。”


考研笔记本


愉快轻松的心境让她在第二次艺考中大获全胜。但赵墨染却并没这么想,“我没有抱着肯定会上的心态。”得知初试通过的结果时,她只剩下20天左右的时间准备复试。


这时候常人考研的痛苦才真正降临到她身上。近一个月的熬夜复习与连轴上课,导致赵墨染最后的压力大到在复试结果出来前一天,梦到自己没考上。

 

而我们都知道,梦是反的。



用绘本去开创未来


研一的插画课后,赵墨染开始画起了水彩。比起本专业相关的设计课程,她寻找各种机会画画,周围的同学和老师,也记住了这个“特别爱画画”的赵墨染。


一切好像回到了童年,赵墨染依然用这份天真的本心去创作。

 

这也影响了她的作业。以“拥抱”为主题设计海报的作业中,赵墨染交出了一幅漫画。一个人和一只熊,都想过一个独木桥,但他们俩谁都不想让对方。这时候人想了个办法,他们俩抱住对方,再转一圈就能同时过桥。


“我想表达的主题是,拥抱不一定是爱,还可以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,那是包容与合作。”



然而热爱绘画和讲故事,并为了磨炼画技而创作了诸多漫画的赵墨染,到研二才知道绘本这种图书类型。


在导师的鼓励下,她在家中创作出了人生第一本绘本《童年是首小小诗》,后改名为《我爸爸是军人》出版。这本讲述她童年在部队生活的绘本,让她第一次感受到绘本从创作到出版,需要付出的艰辛,同时让她决定了自己想走的路。



受到老一辈人画风熏陶的她,希望能用中国画风创作出中国故事的绘本。“我希望大家一看讲中国的书的时候,就知道这应该是中国人画的。”


此时,经过《中国高铁》的锤炼,她不再将自己限制于特定的创作主题中,只要是通过自己笔触创作出来的作品,她自信能画出喜欢的模样。目前,《中国高铁》已经二次加印,这也让她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创作出属于中国的故事。

 

在妈妈眼里,赵墨染“没有长大,但一直在成长”。


从过去那个画满屋子白墙的孩子,到现在用画笔改变人生的女孩,不变的是对绘画的本心与热爱,成长的是对笔下万物的理解与感悟。





赵墨染觉得绘本会是自己一辈子的职业,这条将童年与未来重叠的道路,像走回了20年前的日记。


那些记不清在何种心境下记录的文字,都是为了现在的铺垫。这条路几经坎坷,却终归还是向最初的方向延展下去。


那个凭着童心自由画画的孩子,就是今天随心创作绘本,创作中国故事的赵墨染。


(赵墨染为海淀·故事创作绘画)



策划 / 何朝霞

采访、文、编辑、部分摄影 / 蒙婷柔

朗诵 / 陈里宁

审校 / 张丹

部分图片提供 / 赵墨染



更多精彩故事
【故事】云知声创始人梁家恩:当物联网遇上人工智能

【故事】“环保卫士”李世奇:“守护者”的责任与温度

【故事】全国“三八红旗手”余立新:刚柔并济,方能坚韧不拔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